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发〔2022〕18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实现“十四五”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21年的4000亿元增加至7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21年的18.7%提升至32%;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
智能化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围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培育和“云联数算用”全要素集建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全市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过1.5万家,累计推动7.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
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培育形成智能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兴服务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新型显示、绿色环保、先进材料等4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GDP的比重由2021年的1.57%提高到2021年的2.1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61%。累计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7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渝建立创新机构、产业研究院101家。发布国内首个自主开发180nm全套硅光工艺PDK、全球首款Micro—LED智能手表。铝合金产业基本实现对国家所需重点关键铝材品种全覆盖,西南铝业集团成为国内唯一的国产大飞机铝材供应商。
产业发展要素持续集聚。全市研发人员达到16.07万人,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00名。形成以3支市级股权投资基金为龙头、20余家区县股权投资基金协调发展的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实际投资额超过260亿元,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
(二)面临形势。
当前,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领域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变压器”,促进稳就业、稳增长的“稳定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为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有利于我市加快构建相对自主可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jishu/19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