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雪落三晋,玉琢银装。预示着又一个丰年即将到来。
1月26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深入农村、文物保护单位、企业等,给基层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关心和慰问。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新华社记者一路回访,处处感受到山西干部群众的欢欣鼓舞。他们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推动三晋大地焕发新气象。
住新房 过新年
去年10月,山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秋汛,全省11市受灾。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是临汾市农房受损较为严重的村庄之一。
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站就冒雪来到冯南垣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在受灾村民师红兵家中,他仔细察看院落、住房。
1月27日拍摄的霍州市师庄乡冯南垣村师红兵家的新房。新华社记者 王劲玉 摄
这是亮堂又干净的两间新房,元旦那天,师红兵一家就住进来了。
“我家的房子是靠政府补助和社会援助建造起来的,我个人只花了1.2万元。”师红兵说。
冯南垣村的房屋多为20世纪70年代建造,大多是砖土结构,受去年持续强降雨影响,不少房屋倒塌。山西迅速启动灾后重建,2个月后受灾村庄修葺一新。
回忆起同总书记的交流,师红兵感触颇深:“总书记牵挂着灾区群众,家里的事他问得很细,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很关心。”
春节临近,霍州市家家户户有蒸年馍的习俗。看到师红兵一家正在做年馍,总书记加入进来,捏了一个枣花馍,并为面团点上红枣。
“捏的是象征吉祥如意的‘枣花馍’,点的是寓意五谷丰登、步步登高的‘登高馍’,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师红兵的老伴朱海丹说。
记者看到,师红兵家早已置办齐了年货,一个大盆里放着两扇猪肉和大块豆腐,家门前摞着一大缸年馍,厨房里放着炸丸子、炸豆腐、烧肉。
师庄乡党委书记朱瑞华说,总书记对灾后重建非常关心,这让他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下一步,他们要继续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和群众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生活更上层楼 振兴有新奔头
在汾西县僧念镇段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
在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一张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格外显眼,上面详细记录着脱贫不稳定户返贫风险分类、帮扶责任人、具体的帮扶措施和解除风险时间。
1月27日拍摄的临汾市汾西县段村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内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战图。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防返贫和帮扶措施是总书记关心的事。”段村党支部书记李佳莉说,她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采取的代缴医疗保险、防返贫责任险、医疗兜底保障、光伏收益救助、产业帮扶等12项措施,总书记对这些措施很关注,问得都很仔细。
在村民蔡文明家中,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察看厨房、卧室和羊圈,详细询问家庭收入和生活状况。
“总书记对咱们农民很了解,对农村生活很熟悉,我很自豪地向他汇报了家里变化。”蔡文明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里脱了贫,产业也兴旺起来,生活越过越红火。
1月26日,山西省汾西县段村村民蔡文明谈起见到总书记的心情,激动又开心。新华社记者 柴婷 摄
蔡文明从2021年开始养羊,靠着小额扶贫贷款,挣钱脱了贫。“现在养了90只羊,种着十亩地,一年收入几万元。”蔡文明很有兴致地讲述着现在的生活。
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越走越有奔头——面对总书记的殷殷期望,李佳莉说,一定带领乡亲们好好干,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
她告诉记者,村里除了正在谋划建设的百头牛场、8座双孢菇种植大棚外,也把村民技能培训作为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前村民外出务工主要在餐饮行业、流水线上工作,培训后,有的村民从事起了电子商务等新兴职业。”
千年古城 历久弥新
27日在晋中市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平遥古城墙俯瞰全貌。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motornews/1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