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DC电机行业市场概况
近年来,电机应用极其广泛,在风机、泵机、压缩机、机械工具、家用电器、电动汽车、暖通设备、电动工具和自动化机器人等领域都能见到电机的身影。
根据Grand ViewResearch的统计,2021年BLDC的市场规模是171亿美元,预计今年的市场规模是179亿美元,未来将会以6.5%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
从市场格局来看,BLDC电机市场中,亚洲市场的占比最大,占了46.94%,其次是美国,占了21.08%。亚洲其实有不少技术实力都不错的BLDC电机企业,但主要集中在日本,比如尼得科,松下、美蓓亚、三洋电气等。国内的话,目前主要还是处于追赶阶段。但是可以预见的是,未来BLDC电机的增长将主要来自亚洲,而亚洲又将主要在中国。
尤其今年还是国外芯片缺货的一年,国产MCU和MOS企业纷纷挑起大梁。可以说,今年,中国BLDC产业有望全面进入中国芯的时代。
就国内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BLDC电机相关企业,比如汇川技术、卧龙电驱、大洋电机、捷昌驱动、江特电机、长鹰信质、鸣志电器、科力尔、江苏雷利、微光股份、神驰机电、英威腾、方正电机、雷赛智能、德昌股份、兆威机电、拓邦股份、和而泰等等。
还有不少推出了BLDC控制解决方案的芯片企业,比如兆易创新、国民技术、晶丰明源、中颖电子、峰岹、绍兴光大等。
未来,电机市场将转向高效电机,电机控制市场将会迎来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国产芯片替代海外芯片的“双替代”时代。2022年,在“双替代”的推动下,电机控制市场和国产芯片厂商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BLDC控制器产业链情况
驱动BLDC的驱动电路主要有三大部分:
①控制器
②栅极驱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驱,以及功率MOSFET/IGBT,就是通常说的驱动。
③BLDC反馈给控制器的反馈信号,这个有用霍尔传感器的,也有不用霍尔传感器的方案。
一是最传统的离散驱动解决方案;二是将栅极驱动和功率MOSFET集成为IPM,再加上控制器的解决方案;三是将栅极驱动集成进控制器中,再加功率MOSFET或者IGBT的解决方案;四是将这三部分都集成在一起的集成ASIC解决方案。
虽然BLDC控制器有多种,比如有MCU、DSP、FPGA、甚至CPU等,但目前使用最多,也最广泛的要数MCU,因此,本文主要以MCU为例,按照MCU,MCU+预驱,SoC等几种形式进行了分类。
在MCU方面,国内参与企业比较多,现在国内MCU企业不下100家,其中很多都是可以用来做电机控制的。在BLDC产业内,比较知名的主控MCU企业有Microchip、TI、ST、英飞凌、NXP等,国内的有兆易创新、华大、灵动微、航顺等。
MCU+预驱的有TI、ST、峰岹、灵动微、士兰微、晶丰明源等。
ASIC的有TI,ST,罗姆、峰岹、东芝、普诚、Qorvo和Allegro等。
对于采用通用MCU方案的BLDC方案商来说,今年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自从去年年底以来,通用MCU成为了最为紧缺的物料,特别是海外原厂的MCU。
与缺货相伴随的就是涨价,相信不少终端企业已经收到了MCU企业的涨价函。
另外,功率器件也是BLDC驱动器中用得很多的器件,功率半导体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类产品,2021年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为175亿美元,Yole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为225亿美元,2021-2025年均增长率预计为4.3%。
然而,在中高端MOSFET及IGBT主流器件市场上,国内主要依赖进口,并基本上被欧美日企业所垄断。目前国内的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这需要国内功率器件厂商的跟进。相信随着BLDC电机市场的兴起,对国内功率器件厂商来说是一个崛起的机会。
华秋积极构建电机驱动生态系统
就目前而言,其实已经有不少公司看到了电机控制市场的规模和增长趋势,并且开始了布局。秉承着为产业“降本增效”的理念,一站式电子产业服务平台华秋电子也正积极构建电机驱动生态系统中。
众多国产相关的芯片企业,最近几年均以BLDC技术和应用为重要市场突破口,谋求快速发展。随着国产IC在BLDC技术上的产品线更加丰富,更加有针对性地为国内市场做定制化开发,技术研发与支持人员越来越强大,对于将来拿下更多的市场份额,都有着强大的信心。得益于贴近市场的快速响应以及中国芯片生产制造能力,国产厂商强势突起。那么,华秋将如何破局,提供哪些更新的技术来服务BLDC市场的核心客户?
在电机控制领域,首先,华秋旗下”电子发烧友”作为最受工程师欢迎的电子媒体和社区论坛,坐拥500万+的用户体量和成熟垂直资源,可以为合作原厂的产品销售与品牌营销提供极具想象力的增长空间,并且能够为上游原厂和下游终端用户搭建一个无缝沟通的互动平台,形成一个服务于整条电子产业链的服务系统。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motornews/2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