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电机是工业的核心动力单元,是工业生产的“心脏”。
在青岛市李沧区金水路187号,有这样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企业聚焦的正是“中国制造2025”核心部件——驱动电机生产设备的研发及制造。
今年一季度,中特科技出口订单大幅增加,订单排到了今年六月份,预计今年的产能要比去年翻一番。与此同时,技术团队研发的新产品实现多项技术革新,即将进入放量生产阶段。
在中国电机发展史,曾有“九厂一所”的说法,中特科技的前身,就是“九厂”之一的国营青岛微电机厂。如今,中特科技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机装备模块化生产,其高效节能电机生产线改变了长期以来电机设备基本依靠进口的历史,成为国内电机行业的“破局者”。
历时40天,实现三大技术突破
今年一季度,中特科技迎来一波订单高峰,出口订单大幅增加,为按时交付订单,保障生产,生产车间的工人们铆足了干劲,加班加点生产。
“上下游正在紧密配合衔接,截至目前,中特科技已经交付了3000万的订单。” 中特科技董事长李学强告诉记者,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六月份,预计今年的产能要比去年翻一倍。
今年年初,中特科技接到美芝分块项目近千万元的订单,历时四十多天,研发团队实现三大技术突破,在其研发历程中意义重大。
“普通的绕线机效率跟不上,我们从产品储料、针嘴的数量与排布、绕线方式、绕线工装等方面新研发了单针六工位绕线机,此前,生产线要用8台绕线机,经过我们新研发改进后用4台就足够了,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一倍产能。”中特科技运营总监张斌向记者介绍。
“在铁芯卷圆机中,铁芯和铁芯之间仅靠一根线相连接,将这样的铁芯直接放在卷圆工装处进行卷圆工作可能会导致铁芯会向四面八方扭转,我们就研发了一种铰链式结构的工装,在卷圆的过程中限制铁芯做向心运动,这样能保证铁芯能组成一个正常的圆,放到焊接位置时才会更准确,出错率才会更低。”张斌补充说。
“公司从来没有做过这款产品,经过研发团队的全力攻关,基本解决了该项目的所有技术难题,于我们而言开拓了市场,敢于接更多相关的订单。”她表示。
据介绍,在2021年中特科技为海尔提供国内首条直流无刷电机生产线之前,国内的高端电机生产线基本依赖国外进口。如今,这家“小巨人”企业不仅实现了驱动电机装备进口替代,还拓展了国际市场,为美的、海尔、格力,以及LG、日本电产等国外企业定制电机生产线。
技术创新,助力电机行业碳减排
“着眼于市场对电机装备节能环保的需求,公司正在致力于研发一种高槽满率绕线机。”据介绍,电机行业正在迎来高效节能新型的驱动电机取代传统电机的历史性机遇。
“原有的槽满率可能做到80%以内,而我们这款绕线机可能达到90%以上,能够满足客户对于新产品的要求。”张斌向记者介绍,这一款高槽满率绕线机采取了新型结构,使绕线可以分阶段控制,“前期可以用很高的速度绕线,后期可以针对高槽满率特殊的结构进行绕线,这就实现了产品的高槽满率高效率生产。”
李学强向记者展示了一条高效率电机生产线,该生产线每15秒就能生产一台电机,其生产速度大幅领先日本同行业,“不仅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还引领了行业标准,生产的电机能耗都是2级以上,达到国际高标准。”
据介绍,电机作为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主要实现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等领域,驱动风机、水泵、压缩机、纺织印刷、石油化工、食品机械等各种负载,消耗了世界上60%到70%的用电量,因此,电机行业的碳减排也是用电侧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目标到2023年高效节能电机年产量达到1.7亿千瓦,在役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20%以上,实现年节电量490亿千瓦时。
“如果我国将在用的电机全部更换为超高效电机,每年至少可节电3000亿千瓦时,接近3个三峡电站全年的发电量,可节省9600多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6亿吨。”张斌给记者算了一笔“环保账”,加上电机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生命周期中的碳减排,将直接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产生重要影响。
电机行业“破局者”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shichang/2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