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王玮嘉、黄波)
1 有别于市场观点
市场更多关注到市场化电价上涨带来的煤电业绩弹性,对核电有认识但不够充分。我们认 为煤电电价弹性最大从而收入增厚最可观,净利润增厚层面核电优势或更明显。目前我国 核电市场化交易电量仅次于煤电,核电市场化电价在江苏省 2022 年年度电力市场化交易中 获得与煤电相近的上涨趋势,但即使上涨不如煤电,我们认为其至少将接近于核电机组本 身的计划电价(标杆电价),即核电参与市场化至少不需要再折价。同时由于核电上市公司 的燃料铀采购一般与集团旗下兄弟公司签订长协,铀价相对稳定。而煤电市场化电价上涨 很大一部分要用于抵消燃煤成本的上升。故在净利润层面,市场化电价上涨带来的核电净 利润增厚更为可观。
市场认为市场化电价上涨也会给水电带来较大业绩增厚。我们认为此增厚有限。首先,各 大水电公司实际市场化比例较低,绝对市场化交易电量也不高。水电上市公司中,市场化 交易比例和绝对电量最多的华能水电仅有不到 380 亿市场化电量(除去 300 亿度西电东送 长协)。各省份公布的 2022 年市场化交易方案中,水电的市场化电量几乎没有变动。最主 要的是,水电的市场化电价上涨实际不大,处于较为稳定的水平。但我们认为水电作为清 洁能源之一,未来有希望在电价上更好的体现其清洁属性价值。
2 整体回顾: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价格逐渐向价值收敛
1949 年至今,我国电价主要经历了六次改革:1)厂网合一,无上网电价;2)对抗电荒,鼓 励集资办电,执行还本付息电价;3)为抑制电价持续上涨和电力投资过热,改进还本付息电 价为经营期平均电价;4)厂网分离,实行两部制电价;5)标杆电价时代到来,实现了电价 从个别成本到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历史性跨越;6)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 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 竞争性环节电价。此阶段,电力中长期交易展开,现货市场试点开启;燃煤标杆电价改为“基 准价+上下浮动”机制;新建的陆上风电及除户用光伏外的新建光伏项目进入平价时代。这六 大阶段见证了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我国电价机制日益完善,但仍有继续优化的空 间。
3 经历六大阶段,电价市场化有序推进
1979-1984 年,完全管制阶段,上网电价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电价实行统筹 管理,电价水平维持相对稳定。改革开放后,电价机制部分调整以促进发用电效率提升, 包括:取消部分工业用电电价优惠,颁布《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方法》以明确功率因素的考 核标准,调整东北地区用电价格等举措。但由于电价涨幅不及燃煤成本上升幅度,电力投 资建设较萎靡,电力供需格局偏紧,一度出现缺电情况。此阶段电力管理政企合一,实行 发、供、售一体化,电厂和电网统一核算,因此不存在上网电价。
1985 年-1996 年,集资办电开新局,还本付息电价应运而生。1985 年,在全国电力紧缺的 背景下,山东龙口电厂项目开工,系我国电力投资改革的开端。紧接着,《关于鼓励集资办 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出台,鼓励多渠道集资办电。集资电厂成为我国电力建设 投资的主要形式之一,有效缓解了电力紧缺。对于不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实行负债建设的 电厂(独立经营集资电厂、中外合资电厂等),其上网电价由还本付息需要及核准合理收益所 确定。发电项目按还贷需要核定还贷期,还贷期内的上网电价因反映了投建成本等而价格 较高,还贷期后上网电价随着成本降低而下降。此外,国家还引入了峰谷电价、燃运加价 等机制。因此,此阶段是以还本付息电价为主的多种电价并存时期。
1997 年-2001 年,经营期电价出台,平滑分摊电价成本。实行还本付息电价时期,上网电 价主要受发电投资成本影响,基本表现为“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由于投资热情高 涨及投资成本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电厂投产初期上网电价过高,销售电价上涨过多。为降 低电价,约束电力成本上升,2001 年,国家计委发布《关于规范电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实行经营期电价机制,火电/水电的经营期分别为 20/30 年,经营期上网电价测算以电力项 目的整个经济寿命周期为基础,通过将项目经营期内现金流贴现,使其净现金流满足内部 收益率,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略高于同期国内银行 5 年期以上贷款利率。
2002 年-2003 年,厂网分离打破一体化垄断,实行两部制上网电价。2002 年国务院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规定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以此打破电力企业的一体化垄断经 营模式,引入竞争。方案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销售电价,上网 电价由国家制定的容量电价和市场竞价产生的电量电价组成。自此,电价机制更加明晰。
2004-2021 年,标杆上网电价出台。2004 年,标杆上网电价出台,新投产的燃煤机组在省 网以上区域范围内执行统一的标杆电价,价格由发改委统一制定。随后,风电、光伏、核 电也制定了标杆电价。标杆电价实现了从个别成本到社会平均成本定价的历史性跨越,为 电价最终实现市场化创造条件。
2021 年-至今,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202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 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此次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按照管 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进行。2021 年,《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印发, 电力中长期交易在全国范围内展开;2021 年,第一批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开启;2021 年以 后,风光标杆电价陆续取消;2021 年燃煤标杆电价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电力 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2021 年,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开启;2021 年,新建陆上风 电、除户用外的新建光伏项目均步入平价时代。
电价改革稳中求进,兼顾国计民生和发展。整体上,我国电价改革朝市场化道路前行,但 从具体实施角度,电价改革兼顾了国计民生和发展,保持稳中求进的节奏。2021 年,我国 改燃煤标杆电价为“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在 2021 年多省因煤价高企放开市场化电价 较基准电价不上浮限制以前,国家不允许市场化交易电价较基准电价上浮以保证工商业电 价只降不升,促进工商业快速发展。2021 年煤价高企倒逼电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入,国 家要求工商业全部进入市场交易并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但为保持居民和农业用电价格稳 定,居民、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各地要优先将低 价电源用于保障居民、农业用电。
4 六大类电源电价改革历程及定价机制
煤电:电价标杆,改革主线
根据中电联数据测算,2021 年以前,燃煤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例维持在 60%以上。煤 电在我国电力系统的支柱地位,决定了其定价在电力价格体系中起着指导作用。至今,我 国煤电上网电价历经了六个阶段:1)统建统管、厂网合一,无上网电价;2)厂网合一被 打破,上网电价生成,执行还本付息电价;3)还本付息电价改进为经营期电价,以缓解投 资过热和降低电价;4)厂网分离后,两部制电价实施;5)标杆电价出台,实施煤电联动 机制;6)“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取代标杆电价,煤电联动基本不再实施。2021 年煤价 高企倒逼电力市场化改革,上下浮动区间由 2021 年 10 月制定的[-15%,+10%]变为 [-20%,+20%],且高耗能用户交易价格不受上浮 20%限制,多地市场化交易电价上涨。
2004 年之前:统建统管、还本付息、经营期、两部制电价
1985 年以前,煤电实行统建统管、厂网合一。这段时期,煤电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调控, 煤电场政企合一,计划性较强。此阶段厂网尚未分离,因此没有上网电价的概念。煤电电 价直接对接用户侧的目录电价,由国家统一制定,电价结构较为简单,电价水平较为稳定。
集资电厂改变厂网合一历史,还本付息电价出台。为应对全国性用电紧张,加速电力建设, 各地开始集资办厂。集资电厂打破了以往厂网合一的历史,上网电价由此产生。此时的上 网电价执行还本付息电价,保障了投资者投资成本回收和合理利润,有力促进了电力建设, 缺电得到缓解。然而,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利益,建设了许多小型高能耗电厂,忽视了规 模效应,不利于国家整体布局。同时,投资热情高涨,电力建设市场供小于求拉高投资成 本,投资成本的上涨在还本付息电价机制下直接传导至上网电价,导致整体电价虚高,不 利于国家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shichang/2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