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核电(601985)经过30多年持续发展,实现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拥有自主先进核电技术的重大跨越,特别是在2021年1月,我国自主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正式投入商运,实现了我国先进核电自主设计、制造、建设、运行全产业链的重大技术突破,这标志着中国核电科技迈入国际领先行列,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核电科技自立自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华龙一号是我国核科技工作者秉持创新发展理念,自主研发并建造成功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先进核电技术,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先进性等各项指标完全满足国际三代核电以及国内外最新法规标准的要求,打造出中国先进核电品牌,全面提升了我国核电的核心竞争力。国际首创177盒燃料组件的反应堆堆芯,创造了我国三代核电的“中国芯”,打破了国际上的技术壁垒。创新性研发“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技术,可实际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自主研制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燃料转运装置等400余项重要设备已在华龙一号首堆工程成功应用,全面实现我国核电核心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国内首次建成综合性热工水力试验平台等三代核电技术研发设计平台,形成中国先进核能研发体系。
基于全面的创新研究,华龙一号共形成716件国内专利、80件国外专利、百余件海外注册商标、125项软件著作权以及逾1500篇核心科技创新报告,真正做到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十年,我国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转型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核能在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一公斤的铀235裂变所产生的热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充分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
以华龙一号为例,在发电方面,核燃料装炉后可以连续发电,一年半不需要更换或者补充新的燃料,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同时也不受燃料运输、环境气候等问题的影响,对于保障电力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有效。
核能是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最小的发电技术之一,核电产业链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与水电、风电相当,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1/5左右,比煤电低约2个数量级,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用不可或缺的低碳能源。华龙一号首堆示范项目装机容量116.1万千瓦,项目投运后单台机组每年发电近100亿度,能够满足当地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等同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助力减排降碳成效显著。作为核工业高科技属性和核能低碳属性的集中体现,华龙一号可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中国核工业方案。
电力系统脱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至关重要。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我国碳排放行业分布中,电力热力工业占比最高,约为 52%。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火电发电量为5.28万亿千瓦时,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32克/千瓦时。据此测算,2021年我国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4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电力系统脱碳是全社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因此,我国必须加快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加速电力行业深度脱碳进程。
当前,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快速走低,规模发展迅速,但因静稳天气、昼夜变换等原因,造成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在间歇性和发电效率较低等问题仍无法解决,迫切需要稳定的基础载荷电源支撑大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生产、上网、输运、储能等环节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的情况下,自主先进核电技术为解决能源转型的紧迫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选项。
核电运行稳定、可靠、换料周期长,适于承担电网基本负荷及必要的负荷跟踪,可作为基荷电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通过与风电、光伏、水电等清洁能源协同发展,共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优化能源整体布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越高越有利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越有利于电网对风、光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消纳。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zhanhui/1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