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
在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总理回答了有关经济、产业、市场、民生以及中美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提问。
其中,围绕“科技”这一块,总理都说了什么?
李克强总理:
多年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有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也发展得很快,但依然存在着不足。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的根基,有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去。
可以看到,继“碳中和”之后,“基础研究”也成为2022年全国两会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必须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
在两会上,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基础能力依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和“掉链子”的风险明显增多。
图 | 工信部原部长苗圩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对中国的科技创新进行封锁、限制与打压,在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上断供,加之国内相关人才紧缺现象严重,最终导致基础研究上的长期落后。
庆幸的是,国家也一直都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在科技投入上增长了70%,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比重达到6.16%,而在“十四五”期间,这个比例将增至8%左右。
李克强总理:
目前中国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老龄产业可以说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正因如此,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会给国内外的产品、服务甚至投资创造更多的机会。
老龄产业有个更形象的名称——“银发经济”,覆盖医疗、服饰、电子产品等十大产业。在老龄人口将形成巨大社会压力的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社会、不被互联网拒绝,是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早在去年,“2G老人”就曾成为网络上的热搜话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健康码不可乘车、就医线上挂号、无法手机支付.......这些问题着实困扰了老年人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对此,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专门要求日常生活场景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
两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都提出,要利用智能技术关爱老年人群体,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化“鸿沟”。
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强各国科技领域的合作李克强总理:
科技要自立自强,科学家要发奋努力,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科学探索和发明、发现是需要合作的,需要共同努力。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中国愿意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本月初,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表示,去年中国国际专利数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正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进展。在疫情流行造成人才与经济损失的背景下,我国发明创新的势头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强劲增长。
在过去一年里,中国以68720项专利申请排名全球第一,比2022增长了16%以上。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仅有782项。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zhuanti/2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