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时代成就了日不落帝国,油气时代造就了美国,低碳时代会出现新崛起的强国吗?
参透了历史的叙事主线,也许你就能明白中国加速推进碳中和的奥义。
2022年的两会,对中国未来影响最大的或许不是房地产调控,也不是重设GDP增长目标,而是 “碳中和”。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个时间表的重要性,这是中国做出一个划时代的承诺。
很少有人清楚这个deadline意味着什么。
发达国家基本在上世纪就达到了排放峰值,它们有50-80年时间完成碳中和目标。而中国给自己划定的过渡期仅仅30年,而且工业化、城镇化仍在途中,这意味着中国又给自己出了一个misson impossible。
回顾历史,过去四十年中,中国有好几次这样倒逼自己——1979年的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有现在的碳中和。
都是设定一个高目标,然后努力接近、达到甚至超出最终的设想。
碳中和普通人也许只看到了节能减排,但是这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跃,中国抢的是新能源技术时代的战略先机。
这不是弯道超车,这是堂堂正正的直道超车。
大国博弈,要的就是这个气势。
新的世纪竞赛加速到来。
低碳时代即将引爆新一轮工业革命。
气候变化已经是全人类的生存危机,为了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目前已经有超过120个国家、2/3的经济体加入碳中和的大转型中,主要经济体都承诺在2050年前后实现。
这个趋势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催生出更多的“绿色低碳”新兴技术、产业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发生深刻变革。
发达国家煤炭消耗比例已经下降到30%-40%,美国低至20%,转型难度并不大。
中国呢?因富煤缺油少气的化石资源禀赋,煤炭消耗比例还在59%左右。
如果再花30-40年重复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老路,那时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地缘政治重构和话语权分配已经结束,中国又慢人一步。
事实上,国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却可能不知道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生产国。
这不仅是一次能源革命,更是一场重塑未来全球经济秩序的工业革命。而中国早已在为未来进行着准备。
从去年开始,双循环很热。其实,“低碳化”已深深嵌入双循环经济中。
在外循环中,高碳产业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会加快失去竞争优势。
大家很快就会看到,也许就在2022年,碳定价权博弈将会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碳定价,就是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置一个价格,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生产、消费、投资向低碳转型,方式主要是碳税和碳排放交易。
目前各国的碳定价差别大,平均定价低。据 IMF 估算,全球平均碳价格仅为 2 美元 / 吨 。世行2022年的报告显示,全球碳价从低于1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到 119 美元 / 吨二氧化碳当量不等, 碳定价机制所覆盖区域的碳排放量中, 近一半定价低于10美元/吨。
已实施碳定价机制的碳价 来源:世界银行
中国试点的碳价大幅低于欧盟。为了保护欧洲企业的竞争力,欧盟为此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要收“碳关税”,计划今年6月份宣布具体方案。
“碳关税”大棒高高举起,而且欧盟极大可能会先拿钢铁、水泥行业开刀。
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在欧美,钢铁、化工等高排放的制造业产品又占大头,碳壁垒 也许很快就会成为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面临的新壁垒。
碳定价对中国的产业要求激增,长期来看确实会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中国高碳产业加速调整,但却要以牺牲中国外贸的成本优势、限制现阶段的优势产业来实现。
大众汽车就要求中国钢铁企业提供的钢板要制定“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的碳中和行动计划和路线图,如果中国钢铁企业拒绝,那就可能面临高额关税。
有多个研究测算,随着碳关税税率的增加,中国各产业的产值会不断下降。而且,当碳关税税率分别为30美元/吨和60美元/吨时,就业人数将分别下降1.22%和2.39%,越高对中国就业的影响越大。
如果中国的传统产业不尽早应对,会非常被动。
在内循环中,绿色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可再生能源不仅能让中国把能源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有潜力成为世界绿色科技超级大国。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zhuanti/2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