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卡姆剃刀原理
1/5
无心还是恶意?
列举两个后台收到的两个问题,情节有修改,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问题一:最近我给领导的方案,他老是不满意,我昨天忽然想起来,几个月前曾经跟同事说过领导太小气,完了完了,估计是话传到他耳朵里,他现在给我小鞋穿了,我该怎么办?
问题二:去年有同事出差,想跟我借车,理由是任务跟我的工作有关。我因为爱惜车,当时就找了个借口拒绝了他。最近我发现他工作上很不配合,以前他不是这样的。这是他怀恨在心,还是我多心了?
上面的两段留言,都涉及一个常见的困惑:如果一个人做了不利于你的事,在没有直接的证据时(比如某些人亲口承认,或太过明显),他到底是无心的可能性更大,还是故意的可能性更大?
这一类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你是找不到真相的,有时找到真相也没有意义,所以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思考问题的方法。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会用“做人要大气一点”,或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一类道德上的应对方法,毕竟每一个人的道德偏好都不同,不可能有通用的答案。
我更想用科学的态度告诉你一个科学的结论: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对方出于无心的可能性,远远大于恶意。
事实上,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他的思考方法基本就是如此。而且按这条标准,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在某些情况下都是处于“心智不成熟”的状态下,越是处理利益攸关的事情时,越容易不成熟,越容易“小事相信阴谋,大事相信阴谋论”。
有人把这种心态总结为:总有刁民想害朕。
它可以用两个很简单的推理来证明。
2/5
想象中的你和现实中的你
下面的两个人,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像你:
甲:做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且计划详细,执行完美,还能根据现实的情况随机应变。
乙:突发奇想,拖拖拉拉,反复纠结,草率决定,迅速后悔,手忙脚乱,勉强过关——我还不错嘛。
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承认,“甲”只是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乙”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自己。
再看看下面的两个人,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像你:
甲:表面笑嘻嘻,背后捅刀子,每天都在策划阴谋,所有的利害关系都算得一清二楚,自己永远不吃亏。
乙:几个小时前还恨得咬牙,几个小时后就开始自我安慰,一天后想想人家也不容易,一周后发现人家还是很热情,反而是自己老惦记着那点破事,真没意思……
还是那句话,“甲”只是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乙”才是现实中真正的自己。
所以,换一个角度,既然你是“乙”,你身边的人也不太可能都是宫斗奇才,你又不是皇帝,那么多人处心积虑想害你图什么啊?你遇到的是“乙”的可能性更高,无心的可能性远超恶意。
至于很多人的判断理由“哪有那么巧,我拒绝借车给他,然后他的态度就变了?”,这就是一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的视角,认为所有人都在围绕着自己转,不是对你好,就是对你坏。
刚刚毕业进入职场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这么想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工作了几年还这么看问题,那只能用“不成熟”三个字来形容了。
上面是从概率的角度分析的,但如果有人一定要纠结,一定想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故意的,那又会怎么样呢?
3/5
奥卡姆剃刀原理
概率不代表是实际发生的,恶意当然也是有可能的,但除非你有明确的证据,不然还是当成“无心”,反而对你更有利。
这可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奥卡姆剃刀原理”,一个广泛应用于科学、哲学、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它包含两个层次的意义:
基本意义:需要的假设最少的解释,往往是越接近真相的解释。
比如说,领导屡次对你的方案不满意,下面有两个解释:
解释A:假设你这几次的方案确实不好(事实上,也有得到领导认可的,但你的注意力完全被下面的更可怕的解释B占据了)
解释B:假设领导听到了你背后的议论;
假设他怀恨在心;
假设他故意把你做得很好的方案说得一无是处;
假设他还得用一份写得不好的方案。
解释A只需要一个假设,B需要同时具备四个假设,那么,A更接近真正的解释。
本文来自电机新闻,电机行业资讯-中国华东电机信息网,经授权后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原文链接:http://www.huadongmotor.com/zhuanti/21228.html